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暫時不知名的Melanotaenia屬魚又一隻-應該就是傳說中的M. ogilbyi

這是一隻在上個月輸入國內的Melanotaenia屬彩虹魚
以Melanotaenia sp. cf. ogilbyi之名自印尼線進口,「號稱」是野生魚
記得那天見到此魚時正好是魚甫下缸的隔天
所以魚色都還是白倉倉的,特徵也不夠明顯,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體側數道棕紅色縱紋
所以我直覺以為是M. maccullochi (這隻是常與國內稱為紅尾美人的M. australis搞混的魚)
捉了幾隻回家養穩後,覺得不像M. maccullochi,不過應該仍屬於maccullochi家族

而maccullochi家族,包含M. caerulea、M. maccullochi、M. ogilbyi、M. papuae、M. sexlineata等數種
共同特徵就是相似且較小的體型(10cm以內)、較少的背臀胸鰭鰭條數、臉側與背鰭前鱗片數較少等
我最近還沒有時間去一一尋找文獻來比對這次捉的魚是哪種
花了一番功夫才拍到清楚且魚隻各鰭展開的照片
而目前從拍到照片中的魚隻表現來看,我覺得可能是caerulea、papuae或sexlineata的可能性比較大
今天就先放照片,等我有空我再來詳細談談如何區分這些魚種的差別

臉部特寫,鰓蓋上的紅斑與吻部尖端的顏色是區分maccullochi家族中不同魚種的特徵之一


應該是雄魚

應該是雌魚


這隻(應該是雄魚)是我捉的幾隻中最強勢、體高最高的一隻
但牠展鰭的同時會快速地追逐別隻魚,鏡頭不容易跟上,守在魚缸前一整個下午十分無奈
所以最後拍到這張照片時我心情一整個好
國寶
 ------------------------------

2011/10/3 更新

要來探討這隻新捉的彩虹魚是何方神聖,首先就必須先來說說何謂maccullochi species group

西元1981年,Gerald R. Allen把四種具相似特徵的黑帶銀漢魚屬(Melanotaenia)魚類歸類成一個家族,即maccullochi家族
(Allen, G.R., 1981. The "maccullochi species group" of rainbowfishes (Melanotaeni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Melanotaenia papuae, new species. Rev. Fr. Aquariol. 8: 47-56)
其中包含:
M. maccullochi  Ogilby, 1915 (分佈在澳洲昆士蘭東北部、巴布亞新幾內西南部);
M. ogilbyi Weber, 1910 (分佈在西巴布亞Irian Jaya);
M. papuae Allen, 1981(分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
M. sexlineata Munro, 1964(分佈在巴布新幾內亞)

如前所提及,所謂的maccullochi家族與其他同屬魚類的差別在於,maccullochi家族具有較小的體型(10cm以內)、較少的背臀胸鰭鰭條數、臉側與背鰭前鱗片數較少等共同的特徵
而在1981年Allen的文章裡,以清楚的特徵檢索了此四魚種的差別如下:

1a. 在胸鰭基部上方有一深色斑紋的存在,並讓其體側中線有延伸至前端鰓蓋上的表現;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顏色比其上與下之線紋來得深;分佈在新幾內亞南部..........2

1b. 在胸鰭基部上方無一深色斑紋的存在;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顏色與其上與下之線紋顏色深度相仿;分佈在昆士蘭東北部與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南部..........M. maccullochi

2a. 體側下半部的線紋缺乏或較淡;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深色會與該鱗列的深色外緣緊密相結合,使成為一道又深且寬的深色中線,並被該鱗列鱗片的中心部份隔成一小段一小段..........M. ogilbyi

2b. 體側下半部的線紋發展明顯;體側中央成對線紋的深色並未與該鱗列鱗片的深色外緣結合,是故未形成一道又深且寬的深色中線...............3

3a. 第二背鰭軟鰭條數為11或12,較少為10;身體底色為單一的灰白色,體側帶有5-8條深色的線紋......................M. sexlineata

3b. 第二背鰭軟鰭條數為9或10,有時會是11,較少為12;身體底色上半部較深(棕)色,帶有5-9條紋線,且中央成對線紋通常較其上或下之線紋來得較寬粗深.................M. papuae

此外,在1981年之後所發表的另兩隻M. caerulea Allen, 1996與M. mairasi, Allen & Hadiaty, 2011也都被認為是與maccullochi家族魚類關係相近、外形相似的魚

基本上,maccullochi家族的魚,種類之間的區別以外觀形質與體色差異來作為區別的話,對於未見過實魚的人而言(包括我自己在內),我認為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Adrian R. Tappin所著之Rainbowfishes Their Care & Keeping in Captivity(以下簡寫為Adrian)以及G.R. Allen在1995年所著而由Tetra出版的Rainbowfishes in Nature and in the Aquarium(ISBN 1-56465-149-5)(以下簡寫為Allen)兩本我手邊有的書上描述,各魚種的外觀表現如下:

M. caerulea
Adrian: 體側與體背部具亮藍色光澤;腹部則為白或粉色。體側中央後半部有一道淡淡的深藍色中線,寬度約一個鱗列寬。體側散發藍色光澤的鱗列之間分佈有粉紅或橘的線紋。在眼睛後端至胸鰭基部之間有一段棕色斑,並與體側中央的成對中線相連,並延伸至前述體側中央後半部的深藍色中線。鰭面為藍色透明狀。雄魚第一背鰭前端、第二背鰭與臀鰭鰭緣常帶有紅色或棕黑色。胸鰭為透明。雄魚最大尺寸8公分;雌魚則通常小於6公分。雄魚通常有較高的體高與延伸的背鰭與臀鰭;雌魚雙鰭則較小且無延伸。此魚與M. ogilbyi最大的不同除了鰭條數不同之外,主要在於有更為明顯且深的藍色色調。
Allen:(當時尚未發表此魚)

M. maccullochi
Adrian:是一種分佈於不同地理位置就有不同外觀表現的彩虹魚,主要的不同點在於體側線紋的顏色深度、不成對鰭上的花紋與發情雄魚頭背部的顏色等。分佈澳洲Cairns與Innisfail的族群,體色為銀白或黃色,體側並有6-8條紅棕色線紋。背鰭與臀鰭為橘紅色,上有花紋;尾鰭鰭面上同樣帶有橘紅色。分佈在澳洲昆士蘭Jardine River的族群,體側線紋則為黑色,背臀鰭外緣帶有黃白色的外緣與黑色的內緣。分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族群,在外觀上與Jardine River族群相似。
Allen:成魚體長約6-7公分。體色為銀白或黃色,體側並帶有6-8道細紅棕色線紋。主要有兩個色彩型(即如前述)。

M. mairasi
Adrian:與M. ogilbyi關係相近,甚至在特徵形質上都與其相近。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一鰓弓下肢的鰓粑數(亂翻一通@@ 原文為the number of gill rakers on the lower limb of the first gill arch),M. mairasi為15-17;M. ogilbyi為10或11。
Allen:(當時尚未發表)

M. ogilbyi
Adrian:這是一種目前所知極少的魚種,最初發表時的標本來源僅來自於7個採集自新幾內亞西部的個體。體背與體側帶有藍色光澤,腹部則為白色。體側鱗列間有深色細線紋。鰭為藍色透明狀,第一背鰭、第二背鰭與臀鰭外緣為黑色。胸鰭與腹鰭透明。雄魚最大體長為10公分,但通常小於8公分。此魚目前(其著書當時)未流通於觀賞水族界,僅被當地少數水族家飼養。
Allen:成魚體長約7-8公分。活魚體色(當時此書出版時)不知,但可能與M. papuae相似,不過可能其體側中央的成對中線顏色會更深,甚至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寬帶狀。

M. papuae
Adrian:體側中線以上的體色為橄欖綠,中線以下則為銀白色。在鰓蓋上方通常有一明顯紅色點斑。側線的上下兩端有黑色成對中線,在體側中線下半部亦有同樣的黑色線紋,但這些線紋在體側後半端即轉變成紅紫色(雄魚)或橘色(雌魚)。雄魚最大約8公分,但通常小於6公分。
Allen:成魚體長約7.5-8公分。體背為帶有黃色調的橄欖色,體側下半部則為白色。在體側中線以下有數道黑色細線紋。體側線紋在身體後端會呈紅或橘色。

M. sexlineata
Adrian:體色為檸檬綠,體側有5-8道黑色線紋,以及一明顯的深色中線。牠(雄魚)的體高比M. papuae與maccullochi都高,且雄魚通常在吻端有紅色的唇部,像擦了口紅般。
Allen:成魚體長約7.5公分。身體為金黃或綠銅色,並帶有數道黑色線紋分佈於各鱗列間。在胸鰭基部之後有一道明顯的黑色中線往後延伸。

我一開始以為這次捉的這隻魚是M. maccullochi
不過,牠即不是銀白(黃)色,體側線紋的樣式也非如maccullochi般
再者,牠(雄魚)的吻端沒有紅嘴唇,所以可能也不是M. sexlineata
加上,雖然牠的鰓蓋上有像M. papuae般的紅色點斑,但體色也不是橄欖綠,體側線紋前半部也不是黑色的
最後,偏偏M. ogilbyi與M. mairasi可供參考的實魚照片又極少

雖然以文字描述的顏色表現判斷看似可行
但是,難就難在彩虹魚是一種體色的深淺、光澤甚至斑(線)紋的分佈會隨著身體狀況(健康vs.生病;平時vs發情vs競爭;成熟vs未成熟…)、環境(水質、光照、日週期)等因子的不同而會有改變的魚
甚至,拍照時有無使用閃光燈都會得到同一隻魚但體色不同的照片
所以要單純用體色來作魚種間的區分,那真是很讓人頭痛的一件事

結論就是,查了這麼多資料,我還是不知道這次捉的魚到底是什麼@@
於是,我索性把拍到的這幾張照片丟到Rainbowfishes.info論壇上去問人
看看國外專業彩虹魚玩家們有沒有什麼看法
果然,在幾天之內,我就得到了一些有用的資訊

1、這隻魚應該就是傳說中的M. ogilbyi。
2、在今年上半年的確有少量的M. ogilbyi野生魚在Timika被採集並出口。
3、目前此魚在歐洲已陸續有兩個繁殖者(場)在建立此魚的繁殖。
4、包括先前的M. sp. "Goldei River" (M. goldiei ??)與M. splendida rubrostriata都是同一個來源(Timika地區)所採集與出口。(這點由這批實際進口的魚種來看,可信度相當高)

國寶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小型魚攝影] 鏡頭(1)

由於這裡把拍攝的對象放在「小型魚」
因此,在上一次講完相機的選擇之後,這次我們就來談談「適合用來拍小型魚的鏡頭」

何謂小型魚?似乎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尺寸或體型限制
反正看起來比較小的就當成小型魚了
所以,很理所當然地,日光燈、紅蓮燈是小型魚;龍魚、魟魚是大型魚
而我自己則把「小型魚」定義為在體長約10公分以內的魚類都叫小型魚
觀賞魚市場中常見的魚種,尤其是燈魚、孔雀魚、短鯛、鬥魚、鼠魚等受歡迎的魚種,以及近年十分受歡迎的觀賞蝦類(水晶蝦、蘇拉西蝦等),多數也的確是在這個尺寸之內
所以,接下來要談及的內容在拍攝這些魚(蝦)類時應該均適用
不過,有些跟攝影相關的專業內容,如果有錯也歡迎同好與前輩不吝指正

拍魚一定要用到微距攝影嗎?


答案是否定的!

(1)
首先,所謂的微距攝影,是指在適度(或較短)的工作距離(對焦距離)內能獲得較為放大的景物影像
影像放大程度常以(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的方式來表示
例如,號稱微距專用的鏡頭A常表示為放大比為1:1
(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1
白話地說,就是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也是1公分的魚隻影像

而若某鏡頭B的放大比為1:2
即(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2
亦即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為0.5公分的魚隻影像

很顯然地,在其最近的對焦距離之下,A鏡頭所能拍到的魚隻影像比B鏡頭能拍到的同一隻魚影像來得大

在傳統的135底片裡,每一格底片的尺寸為「長36mmX寬24mm」
由此可以推估
若有一隻魚長3.6cm (=36mm)
則使用具有1:1放大率的微距專用鏡頭,可以使用最近對焦距離拍攝出一張把一格底片長度(36mm)完全佔滿的魚隻影像
而若使用放大率為1:2的鏡頭,則最多可以在一格底片中拍出一隻18mm長的魚隻影像

接著,讓我們回想一下,在水族館中,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小於3.6cm;又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大於3.6cm的?
體長小於3.6cm的魚,無論是3、2、1cm
使用1:1微距鏡來拍牠們時,可以拍出最大為3、2、1cm的影像
而體長大於3.6cm的魚,像是5、8、10cm
若使用1:1微距鏡、在其最短對焦距離之下所拍出的影像(即3.6cm),勢必僅佔那些5、8、10cm長魚隻的一部份,而未能涵蓋整隻魚從頭到尾
也就是說,在拍攝5、8、10cm大小的魚時,並不一定需要在最短對焦距離下使用1:1微距專用鏡頭來拍攝
反而使用放大比為1:2、1:3、1:4 之類的鏡頭、在適當的工作距離之下來拍始能順利拍攝到完整一隻魚的影像
再加上,現在許多的數位相機因為感光元件尺寸的關而具有鏡頭焦距轉換率的問題需要考慮進去
例如Canon APS-C x1.6; Nikon x1.5; m4/3 x2... 等


(2)
目前的數位相機畫素動不動就破千萬
(以我的40D為例,拍的照片尺寸是3888x2592)
在一張一千多萬畫素的照片中,如果覺得畫面中的魚太小自然可以適時的裁切
對於拍完照僅會單純在電腦上觀看或在網路上分享的一般人而言,
在配合一般的電腦營幕解析度之後,照片的尺寸通常縮到1024x768或是800x533會較為適當
因此,只要主題(魚)有準確對到焦
適當的裁切不僅可以放大魚在畫面中的比例,還可以順便細部調整水平角度與構圖,甚至裁掉畫面中較剎風景的部份(例如不小心拍進去的水中氣泡、玻璃反光、水中懸浮物等)
這是一個可行且省去另外添溝微距鏡頭預算的好方法


上面所說的,舉個例子
下面這張照片,只要光線角度ok,曝光ok,對焦ok
都仍是一張可以接受的照片
機身是Canon 300D
鏡頭是300D的kit鏡18-55,不是微距鏡、也不是大光圈
拍出來照片尺寸為3072x2048
(我只是讓大家看看那個大小的感覺,所以我已把照片縮小成800x533)



但如果覺得魚的比例太小了
用影像處理軟體裁切一下
裁掉周圍不要的部份,相對讓魚佔的比例變大
並把照片重新存成800x533
魚看起來就比較大了
這種照片用在網路分享絕對是ok的
















不過,拍魚的時候用專用微距鏡來拍的確是比較好的
相較於其他一般鏡頭
專用的微距鏡除了在放大率與較短工作距離的優勢之外
其在鏡片上也針對微距需求而有特殊的優化設計(我知道這件事,但細節我並無深入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市面許多專門介紹各廠鏡頭設計的專書)
因此微距鏡拍攝,不僅不會有變形問題,在畫面中央與周邊的畫質效果也儘量作到相似且銳利度高
所以,預算足夠的話,買顆微距鏡來拍魚是一個不會讓人後悔的選擇


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