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小型魚攝影] 鏡頭(1)

由於這裡把拍攝的對象放在「小型魚」
因此,在上一次講完相機的選擇之後,這次我們就來談談「適合用來拍小型魚的鏡頭」

何謂小型魚?似乎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尺寸或體型限制
反正看起來比較小的就當成小型魚了
所以,很理所當然地,日光燈、紅蓮燈是小型魚;龍魚、魟魚是大型魚
而我自己則把「小型魚」定義為在體長約10公分以內的魚類都叫小型魚
觀賞魚市場中常見的魚種,尤其是燈魚、孔雀魚、短鯛、鬥魚、鼠魚等受歡迎的魚種,以及近年十分受歡迎的觀賞蝦類(水晶蝦、蘇拉西蝦等),多數也的確是在這個尺寸之內
所以,接下來要談及的內容在拍攝這些魚(蝦)類時應該均適用
不過,有些跟攝影相關的專業內容,如果有錯也歡迎同好與前輩不吝指正

拍魚一定要用到微距攝影嗎?


答案是否定的!

(1)
首先,所謂的微距攝影,是指在適度(或較短)的工作距離(對焦距離)內能獲得較為放大的景物影像
影像放大程度常以(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的方式來表示
例如,號稱微距專用的鏡頭A常表示為放大比為1:1
(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1
白話地說,就是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也是1公分的魚隻影像

而若某鏡頭B的放大比為1:2
即(傳統135底片上的影像大小):(實際景物的大小)=1:2
亦即若欲拍攝的魚其實際體長為1公分,則用此微距鏡頭在最近的對焦距離下可以拍出在底片上呈現為0.5公分的魚隻影像

很顯然地,在其最近的對焦距離之下,A鏡頭所能拍到的魚隻影像比B鏡頭能拍到的同一隻魚影像來得大

在傳統的135底片裡,每一格底片的尺寸為「長36mmX寬24mm」
由此可以推估
若有一隻魚長3.6cm (=36mm)
則使用具有1:1放大率的微距專用鏡頭,可以使用最近對焦距離拍攝出一張把一格底片長度(36mm)完全佔滿的魚隻影像
而若使用放大率為1:2的鏡頭,則最多可以在一格底片中拍出一隻18mm長的魚隻影像

接著,讓我們回想一下,在水族館中,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小於3.6cm;又有哪些魚體長長度是大於3.6cm的?
體長小於3.6cm的魚,無論是3、2、1cm
使用1:1微距鏡來拍牠們時,可以拍出最大為3、2、1cm的影像
而體長大於3.6cm的魚,像是5、8、10cm
若使用1:1微距鏡、在其最短對焦距離之下所拍出的影像(即3.6cm),勢必僅佔那些5、8、10cm長魚隻的一部份,而未能涵蓋整隻魚從頭到尾
也就是說,在拍攝5、8、10cm大小的魚時,並不一定需要在最短對焦距離下使用1:1微距專用鏡頭來拍攝
反而使用放大比為1:2、1:3、1:4 之類的鏡頭、在適當的工作距離之下來拍始能順利拍攝到完整一隻魚的影像
再加上,現在許多的數位相機因為感光元件尺寸的關而具有鏡頭焦距轉換率的問題需要考慮進去
例如Canon APS-C x1.6; Nikon x1.5; m4/3 x2... 等


(2)
目前的數位相機畫素動不動就破千萬
(以我的40D為例,拍的照片尺寸是3888x2592)
在一張一千多萬畫素的照片中,如果覺得畫面中的魚太小自然可以適時的裁切
對於拍完照僅會單純在電腦上觀看或在網路上分享的一般人而言,
在配合一般的電腦營幕解析度之後,照片的尺寸通常縮到1024x768或是800x533會較為適當
因此,只要主題(魚)有準確對到焦
適當的裁切不僅可以放大魚在畫面中的比例,還可以順便細部調整水平角度與構圖,甚至裁掉畫面中較剎風景的部份(例如不小心拍進去的水中氣泡、玻璃反光、水中懸浮物等)
這是一個可行且省去另外添溝微距鏡頭預算的好方法


上面所說的,舉個例子
下面這張照片,只要光線角度ok,曝光ok,對焦ok
都仍是一張可以接受的照片
機身是Canon 300D
鏡頭是300D的kit鏡18-55,不是微距鏡、也不是大光圈
拍出來照片尺寸為3072x2048
(我只是讓大家看看那個大小的感覺,所以我已把照片縮小成800x533)



但如果覺得魚的比例太小了
用影像處理軟體裁切一下
裁掉周圍不要的部份,相對讓魚佔的比例變大
並把照片重新存成800x533
魚看起來就比較大了
這種照片用在網路分享絕對是ok的
















不過,拍魚的時候用專用微距鏡來拍的確是比較好的
相較於其他一般鏡頭
專用的微距鏡除了在放大率與較短工作距離的優勢之外
其在鏡片上也針對微距需求而有特殊的優化設計(我知道這件事,但細節我並無深入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市面許多專門介紹各廠鏡頭設計的專書)
因此微距鏡拍攝,不僅不會有變形問題,在畫面中央與周邊的畫質效果也儘量作到相似且銳利度高
所以,預算足夠的話,買顆微距鏡來拍魚是一個不會讓人後悔的選擇


國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